美满婚姻相当于年赚十万美元

发布日期:2023-11-04 17:39:53   浏览量 :66
发布日期:2023-11-04 17:39:53  
66

英美学者计算出了爱情的价格,结果发现美满婚姻相当于年赚十万美元,有美满性生活也相当于年赚六万美元。他们解释说,如果婚姻或者性生活不够美满,必须以这个代价才能追求到近似的乐趣。 

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并非必须!但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难以逃脱婚姻这个结局?我认为,结婚的必要条件是降低交易成本,与此相应地提高了合作的收益(感情、子女、生理、经济等);结婚的充分条件是习惯。

上海财经大学的叶行昆博士在《论婚姻的收益问题》(《广州日报》2006年8月25日)中,对我点名批评,质疑我的婚姻观点(即结婚是基于功利考虑的攀比困境)。他举例说,美国现代舞的创始人、女舞蹈家邓肯致函给大文豪萧伯纳说:“如果你我成婚,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拥有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和最美丽的体形。”这可以说是婚姻的“攀比”之最了。然而,萧翁复函道:“如果我们的孩子继承了你的头脑和我的嘴脸,那会怎样呢?”看来,“基于功利考虑的攀比困境”与“攀比博弈”的风险太大,故萧、邓无法结婚。

其实,我所说的“攀比困境”,是“1+1>2”的情况,否则,人们一般不会选择结婚。邓肯与萧伯纳,不过是调侃。二人是否不合适,难以断定。大才子吴祖光与不识字的新凤霞,不就是美满的婚配吗?

当今,关于结婚的解释,大约有以下四种:繁衍后代说,生理说,功利说,情感说。我认为,这些观点都不如“基于功利考虑的攀比困境”解释力强。

我认为,判断一种解释是否合理,要看是否存在替代性解释,如果没有,则这种解释是合理的。

“繁衍后代说”显然不全面。生儿育女不一定非要通过婚姻这种方式。当前,通过非婚姻解决传宗接代问题,至少有两种途径:一是可以用试管婴儿技术解决后代问题。自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这项技术已经得到推广运用。从1978年到1988年10年间,世界上诞生了7000多例试管婴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8对夫妻中就有一对遭遇生育困境,不孕不育人群比例从20世纪70年代的1%—2%,上升至今天的10%—15%,30年增长10倍左右(《人民日报》2010年5月13日),不少人选择试管婴儿。二是单亲妈妈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当今世界上,有10个工业化国家有关于单亲妈妈的最新数据。在这个名单中,最末的是意大利,大约是1/23的几率。最前面的是美国,大约是1/5。在美国,1980年后出生,曾在童年的某时期经历单亲家庭状况的孩子,白人的几率是1/2,黑人是4/5。另一份研究报告指出,80个人类社会群体里,有20%的比例显示,父亲很少或从未接近他们的幼儿,而只有4%是很亲密的父子关系。据一些生物学家的研究结果,单亲照料不是例外,甚至可能更有利于繁衍后代。

“生理说”,也不全面。一方面,生理需要可以通过社会化的途径解决,另一方面,结婚对于生理需要的解决而言,代价高昂。曾经有人写文章说,婚内性是最便宜的,其论据是,性是婚姻的附属品,属于买一赠一的范畴,是平等交换,不需要太多投资。可是,就当前的中国而言,婚内性是昂贵的,因为它被框定在固定的范围内,你不能越雷池半步。如果婚内性得不到满足而寻求他途,你可能要支付高昂代价,小则离婚,大则身败名裂。

“情感说”,认为结婚是为了享受天伦之乐、爱情等。这种说法不具有足够的解释力,它忽视了功利因素!例如,人们都认为大学中的爱情相对纯洁而神圣,可是,经验事实和调查分析都表明,大学生谈恋爱分手的比例很高,大约在80%以上!二是爱情与婚姻是可以分开的。据李银河博士的考证,真正的爱实际上是13世纪的骑士爱,它绝对的是“婚外爱”,爱有夫之妇,追求浪漫。所以,西方流传的一种观点是:爱情是婚姻的坟墓,即认为爱和婚姻是分开的。譬如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为什么没有结婚呢?他其实爱上了一个女工,并和她同居了,但是,他觉得爱和婚姻是不能和谐的,便没有结婚。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在婚姻中,爱情也是不重要的。中国古代的孟子甚至提出“男女授受不亲”,即男女连牵手都不可以。在中国现代,爱和婚姻也不是一致的。北京市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夫妻里,存在的是“一般爱”、“不太爱”等。最近几年,大家热烈讨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的话题,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爱情并不必然导致婚姻,金钱在爱和婚姻中也有重要影响。

“功利说”,是较有说服力的解释,但也不全面。这种观点认为,婚姻是双方为了获得最大化收益而签订的合约。据分析,通过婚姻,男女双方至少可以从中获得四方面的收益:一是可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利益和递增报酬,比如女主内男主外,或女主外男主内,比每个人既主内又主外效率要高。二是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供养另一人读书,最后共享荣华富贵。三是可分享家庭共有品,如调儿弄子的天伦之乐。此外,彼此的知识和智慧也是可分享的共有品。研究发现,妻子教育程度上升,有助于提高丈夫工资。四是防灾保险,如生病不至于无人照顾等。但是,经济学者列举的结婚的诸多好处,并不总是如愿。事实上,这些好处只是一种预期。在现实世界中,不幸的婚姻似乎比幸运的婚姻多。以经验所见,十对夫妇里,很圆满的只有一二对,六七对凑合着过日子,还有几对往往以分手告终。当前经济学的解释之所以存在缺陷,是因为它只看到了婚姻存在的必要条件,而没有看到充分条件。

其实,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即男女依法结合,并共同生活的模式)并非必须。北京大学的蔡华教授的专著《一个无父无夫的社会》,深入地分析了一个案例,并严谨地论证了一个既无婚姻制度也无家庭组织的社会可以运行得和其他社会同样正常。他得出结论说:不论从逻辑还是历史的角度出发,家庭和婚姻都不再能被视为人类的普遍现象。限于篇幅,这里不赘述该书的主要观点。据悉,美国人类学界掌门人、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吉尔兹(CGeertz),在《纽约书评》杂志上发表了长篇书评,除了肯定这项研究成果证伪了“二战”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两种基本理论:即以英国人类学家R 布朗为代表的“单系血统理论”和列维·施特劳斯的“集团联姻理论”的普遍性外,他还说“蔡华关于纳人的精确仔细的著述将会被人记住……”

而今的证据也表明,传统意义上的“婚姻”越来越受到挑战。据介绍,在北欧国家,在男女关系当中,有一半是不结婚的,同居在一起,另外一半是结婚的。也就是说,在北欧,有50%的人留在婚姻大门之外。此外,荷兰、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批准了同性婚姻。一些国家将同性婚姻称为“家庭伴侣关系”或者叫做“合约婚姻”。在法国,本来是为同性恋者量身定做的“合约婚姻”的制度为异性恋者所利用。据悉,法国从1999—2004年有大约13万件“合约婚姻”,其中有大约60%为异性恋所用,异性选择这种形式的婚姻,主要的原因在于避免离婚之烦。

但是,人们特别是中国的大多数人们,为什么非选择结婚不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难以逃脱婚姻这个结局?蔡华等学者没有提到这个问题。

让我们从经济学角度,从个体选择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前面的分析表明,家庭里的各种生产活动(生理需要的满足、情感的满足、子女的生育等),并非必须通过家庭这种组织才能完成。一位单身贵族完全可以通过雇一位女佣来整理家庭内务。他也可以不拥有固定的性爱伴侣而在需要时到一些特定场所接触异性。他甚至也可以领养一个孩子而不必自己生产。一位单身女性也可以经由性爱受孕而独享孩子。所以,任何一位男人或女人所面临的选择,并不限于是否需要与他人合作来满足自己的生理、感情等方面的需要,还涉及合作的组织形式。

那么,生理需要的满足、情感的满足、子女的生育等需求的满足,究竟雇佣、购买,还是组成家庭来实现?需要比较各种不同合作组织所牵涉的交易成本的大小。

当合作收益的空间集合包括许许多多琐碎小事时,采取向市场购买、雇佣的交易成本就与事项的多少成正比。相反的,组成家庭以后就可以将这些交易成本减小。当然,夫妻之间也需要沟通,并非没有交易成本。当一对男女朋友打算组成家庭时,若两方判断组成家庭的交易成本足够小,两人才会同时选择组织家庭;否则,两人只有继续试探(婚)、更换伴侣或成为单身贵族。总之,婚姻的存在,并不仅仅在于感情、生理需要与孩子等方面的考虑,而在降低这些诸多需要的合作以获取收益的交易成本

人们之所以选择婚姻,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习惯(顺便说一句,在以前的经济学中,习惯没有得到重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发现,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一种,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一个人到适婚年龄时,若没有结婚,家中长辈就会紧张,或亲朋好友总会问道:“有没有男女朋友呢?什么时候结婚呢?”当你碰到一个女人(男人),又得到一个信息:这个女人(男人)应该是大家所认可的。如果大家认为这个女人(男人)很好,你就应该以大家的意见为意见,以大家的标准为标准,你应该娶了她(或是嫁了他)。婚姻是私人的事情,只应该牵涉到两个人,其他人跟你没有关系。但是,中国的观念却把所有的人都拉进来,而你必须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你才会觉得,你娶她(或者嫁他)是对的。

于是,在这种外在的压力下,一个人不得不选择婚姻。当然,在有压力的情况下,结婚并不意味理想婚姻,这种情况常见于大龄适婚人口,这种只是为结婚而结婚,往往为日后婚姻的不幸埋下一颗隐性炸弹,随时会爆发。存在外在压力情况下的婚姻选择, 从图2.1可见,如果男女双方都选择不结婚,由于外界压力等因素的作用,二人获得的收益都是-2;如果双方选择婚姻,则可能各自获得1个单位的收益。所以,婚姻可能是“攀比”博弈的结果:当周围同龄人都结婚了,自己为了不被别人看作“非正常人”等外在的压力,必须考虑结婚,否则,只能获得-3的收益(即损失3个单位的收益)。而考虑是否跟某个人结婚,取决于能否给双方带来正向收益。所以,在结婚之前,男女双方都在尽可能地收集对方的信息,考虑是否合算。如果觉得结婚收益太低或者不合算,可能选择不与他(或她)结婚,而转向寻找下一位。

考虑外在压力的婚姻选择,是否非理性行为?如果是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纳曼和史密斯,可能认为这是非理性或半理性行为。但是,既然将人们的选择定义为“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决策”,则可以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区别只在于约束条件不同而选择不同。博弈论早就告诉我们了:合作比不合作好。英国瓦维克大学尼克·波德萨维教授的研究显示:一个结了婚的人,当他或她的配偶感到幸福的时候,这个人会变得更加幸福。他还发现,在那些宁愿同居而不愿结婚的配偶中间,几乎没有证据证实存在类似的感觉。从这一推断可以看出,结婚是一种交换,也就是双方不仅同意分享物质方面的东西,而且同意分享幸福和悲伤的时光,以及分享其他对个人幸福非常重要的非物质的因素。

更进一步的研究,也验证了“合作”的一些好处。英国《泰晤士报》2010年3月1日报道说,英美学者计算出了爱情的价格,结果发现美满婚姻相当于年赚十万美元,有美满性生活也相当于年赚六万美元。他们解释说,如果婚姻或者性生活不够美满,必须以这个代价才能追求到近似的乐趣。

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一些人的婚姻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譬如,经过婚姻离合的香港演员张曼玉发现,“原来不需要婚姻”。张曼玉说:“以前没结过婚,都三四十岁的人还没结过婚,怎么可以?但结过之后发现,无须再为那一纸婚约而紧张。”被誉为“四小名旦”之一的徐静蕾,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及婚姻观时,她回答说:“我在小的时候就觉得婚姻是可有可无的,现在也是这么觉得。很多时候我都很理性,婚姻只是个形式上的东西。我也不是说就不想找个男朋友,就算是有了爱情,我也不会因为对方而放弃自己的工作,我一直都认为家庭和工作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在钱的方面,谁有都不如自己有,我不会依靠谁过一辈子。如果我的男朋友要让我放弃工作,那他肯定是精神病,我不会爱上这样的人。”据一项小范围内的调查,认为结婚总归是不合算的,甚至坚持独身的,占总人数的6%。目前,选择或者主张不结婚的人数正在上升,但让我们庆幸的是,这个比例还没有大到引起社会重视的地步。

 来源于心灵咖啡:

http://www.psycofe.com/read/readDetail_17963_3.htm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23 ,www.jxxzxl.com
新余市心理学会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
联系地址:
13755582878
新余市竹山路298号二楼(市信访局斜对面)